抚顺元帅林游玩攻略简介(抚顺元帅林)
沈芳蕤 • 2023-11-01 15:44:39 • 次
抚顺元帅林,在大伙房水库附近,原为奉系军阀张作霖的陵园。
1928年6月4日,张作霖在沈阳皇姑屯三洞桥被日本关东军埋置炸药炸毁专列,负重伤身亡后,先是“秘不发丧”,等张学良秘密返回沈阳,子承父业,主政东北,稳定局面后,这才对外宣布张作霖的死讯。
这时,张作霖的灵柩暂厝在大帅府西五间房内,有关出殡发葬事宜才开始商量。张作霖的几个遗孀,都同意为张作霖建造新的坟地。张学良就请风水先生寻找风水宝地准备安葬父亲。
据说,一位姓周的风水先生在抚顺东五六十里的地方,看中了一个叫高丽营子的村南向阳高岗。前有照铁背山,后有靠金龙湾,东临凤凰泊,西依金沙滩。他认为,这个地方地脉好、风水好、兆头好,宜作大元帅陵寝。
张学良听汇报后,也亲自来到这里看望。看来张学良对此地还是有所了解。铁背山隔着苏子河就是萨尔浒山。明朝末年,明军与后金的萨尔浒大战就发生于此。1619年,努尔哈赤亲率八旗兵攻明军大营,杀死明统帅杜松,歼灭明军将士四万多人。努尔哈赤仅在第二国都“界藩”城住了一年零四个月,就又迁入了萨尔浒城,然后国都不断西移,最后迁入沈阳,史称“盛京”。所以说,界藩城与萨尔浒城是后金努尔哈赤的福兴之地,龙兴之基。
1687年,康熙皇帝东巡祭祖路过铁背山曾赋诗赞曰:“城成龙跃竦重霄,黄钺麾时早定辽。铁背山前酣战罢,横行万里速飞飚。”时隔近九十年,1776年,康熙的孙子乾隆皇帝东巡至此,不仅亲书碑文在山腰建立一座《萨尔浒山之战书事》石碑,并诗云:“铁背山头歼杜松,手麾黄钺振军锋。于今四海无征战,留得艰难缔造踪。”认为这一大战对清王朝的建立有着重要作用。
此地,清河与苏子河像两条飘洒的玉带在铁背山西端交汇成浑河,三水汇流,三水环山,自然环境不错,加之是清王朝福兴之地、龙兴之基。张学良看后很是高兴,说:“这个地方不错,我看爹可以长眠于此了。”
有人提议叫“元帅陵”,张学良不同意。他说:“皇帝墓称陵,我父亲是安国军元帅,就叫‘元帅林’吧!”看来张学良是明智的,一般皇帝坟墓称陵,圣人坟墓称林,如“文圣人”孔林、“武圣人”关林等,比照他们叫“元帅林”已是不错了。
张作霖的归葬之地,就这样定在了这里,随即成立了“大元帅墓葬工程处”,着手勘测设计施工。
正式破土动工,是1929年6月,计划用三年时间完成。接着招聘各地的木、瓦、石的能工巧匠,采购精选各种建筑材料,为此,还修建了铁路,设置元帅林火车站,运料车辆络绎不绝。其中就有北京西郊隆恩寺的石刻、石构件。隆恩寺原是明代寺庙,努尔哈赤的第七子阿巴泰死后葬于这里。民国后,隆恩寺衰败,为了修建抚顺元帅林,张学良就买下了这里墓地的石构件,拆掉运抵抚顺施工现场。
很是遗憾,正在建设中,1931年9月18日,发生了震惊中外的日本侵略军“九•一八事变”,致使元帅林工程被搁置,成为半拉子工程。原本为张作霖歌功颂德的各类石碑,散落在各处。原定张作霖的灵柩安葬于元帅林,也成了泡影。
解放后,1954年,在浑河上游修建了水利枢纽工程——大伙房水库。元帅林山下部分地处于水库淹没区,原散在各处的石刻器件都搬迁到山上圆城内,安放在宝顶周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政府又拨专款对元帅林进行维修、保护。元帅林现已成为旅游胜地。
正因为如此,我们来到这里。元帅林紧临大伙房水库,与铁背山隔水相望,只见湖水碧波荡漾,青山绿水,风景如画。元帅林南门墓道已有部分淹没水中,我们沿着墓道拾阶而上,来到元帅林南门前。
整个陵园坐北朝南,顺山势而建,由方城、圆城、墓室三部分组成。可惜,这么规模宏大的墓室却没有主人。这是历史的悲剧、民族的悲剧。要不叫日本侵华,张作霖不至于被炸死;要不叫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张作霖不至于安葬他处。
据说,日本人一直以安葬张作霖遗体要挟张学良妥协,张学良断然拒绝。直至到了1937年6月,张作霖死去了九周年,才由张作霖的旧部、拜把子兄弟、伪满洲国汉奸张景惠主持,将张作霖的灵柩移葬于海城驿马坊他亡母与原配夫人身旁。
更可惜的是,张学良自离开东北后,再也没有回来,致使元帅林一直是空墓。只是那明、清两代精雕细琢、造型生动的石人、石马,六十多个各种各样的石刻器件,依然守候着墓园。当然还有新建的“关东碑林”,荟萃了当代著名书法家的作品,展示着真草隶篆的风采。
我又作了一首诗:“大伙房水滨,铁背山风云。萨尔浒交战,苍天助后金。日军侵略史,罪恶昭彰深。今古风华地,空留元帅林。”
九口2022、9、4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