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北京燕墩游玩攻略简介(永定门外看燕墩)
沈芳蕤 • 2023-11-20 01:54:35 • 次
从百度地图查到去燕墩公园的交通路线,指明在永定门外沙子口下车。
顾名思义,燕墩公园的主题自然就是旧日称为“五镇”之一的燕墩。过去并没有注意过这个公园,曾经多次乘车路过燕墩,只是一望而过。机缘凑巧,前几天有机会读到关于“京城五镇”的文字,就特意前来看看这个公园。
沙子口,其地名肯定和沙子有关。早年间,出了北京城,那便是一片郊野了。尤其是出了永定门,更是一条沙土路,无风三尺土,下雨一路泥,刮风就更是沙尘满天,“沙子口”之名就由此而来。下面是一张老照片,可以看到当时燕墩周边是一片荒凉景象。
这条路是早年间重要的出城通道,也是保卫京城的战略要道。大清时当地流传有“永定门外七十二营一挡”之说,这“一挡”指的就是燕墩。说明了燕墩当时起到了护卫京都的军事要地的作用。
现在的公园东门并不显眼,燕墩公园——简简单单几个文字列成一排。
进了公园,我首先在公园内寻找燕墩的简介,还好真的找到了。这是我拍摄的照片,上面详尽地介绍了燕墩的历史渊源及其文物价值。
为了让大家看着省劲儿,我把这些文字抄录如下:
“沙路迢迢古迹存,石幢卓立号燕墩,大都旧事谁能说,正对当年丽正门。”这首清同治年间杨静山写的七绝诗,讲的就是面前这座紧邻北京传统中轴线之南延长线的标志性文物“燕墩”。 据传燕墩始建于元代,初建时只是一座土台至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北京修筑外城时才用砖包砌。据文献记载,元明两代,北京城有“五镇”之说,燕墩位于南方之镇。主镇火,故此其外形呈烽火台状,其上设置石坛,石坛上刊刻御制碑。碑高约8米。南面刻《皇都篇》,北面刻《帝都篇》,碑文满汉文合璧,清乾隆十八年(17)镌刻,字体为少见的乾隆正楷手书。《帝都篇》赞颂了北京作为都城极其重要优越的地理位置;《皇都篇》侧重介绍了北京城自唐虞以来的历史源流和京城的繁华富庶景象。这两篇诗文于了解乾隆帝的治国思想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简介中,提到了北京城的五镇之说,我不妨在此啰嗦几句:据说北京城起源自元代,大都的城市设计者刘秉忠,将道家的五行学说运用到元大都的设计,分别在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设置镇物,以保大都之安危。现在我们所知的五镇东是:东方神木厂的金丝楠木镇木,西方大觉寺的大钟镇金,南方的永定门外燕墩镇火,北方的昆明湖边的铜牛镇水,正中则是京城内的最高点景山镇土。燕墩作为南方之镇,成为京城火神之祭坛 ,其形状也建成如烽火台一样。
我环绕着燕墩,仔细端详这个古迹,从不同角度拍了几张照片。
由于无法登上燕墩,许多细部是无法看清的,但资料中有些前人照片,这里不妨借用一张拍摄基座的照片。从照片上看,虽然经过数百年岁月,但石刻保存还算较好,那些花纹和人像的雕刻还是很精美的。
简介中提到了燕墩上清代乾隆皇帝正楷手书的碑文,这两块碑刻现在已经收藏到首都博物馆。
但燕墩的碑文文字在《钦定日下旧闻考》一书就可以查到,书中卷九十郊垧【南一】中有《皇都篇》和《帝都篇》全部文字。
有兴趣的朋友不妨仔细读读这两篇出自乾隆的文字。这些文字使燕墩作为历史文物更富有了历史、政治、文学的价值。
对京城历史感兴趣的朋友,如果您有了空儿,不妨也到燕墩看看。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