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汾陶寺遗址游玩攻略简介(山西之旅陶寺遗址)
沈芳蕤 • 2023-11-20 20:11:58 • 次
陶寺,一直是我心里的传奇,辉煌而神秘的上古文化。然而陶寺其实并不遥远。
那天早上,打开窗帘发现侯马昨夜下了雪,空气还是混浊的。从城市的上空俯视,街道一片泥泞。开车从侯马出发,京昆高速侯平段封路,于是不得不又从侯马回到曲沃再走京昆线向北。渐渐地雪后初晴,空气好些了。
陶寺城墙遗址
在侯马打听路的时候当时交警不知道“陶寺”,于是一路开车摸索着过去。行驶在乡间小路上,越来越安静,两边都是田野。忽然前面有个木牌,写着“陶寺城墙遗址”于是停车下来仔细看。夯土的遗迹,看起来规模很大。远处是山,太行一脉。被雪覆盖的田野,是不是一下雪襄汾就变成了陶寺古城?
村道都是羊肠小路,对面来个车都不好会车。好在并没有对面来车。于是就照导航提示向前走,时不时就能看到关于提示“陶寺遗址”的牌子,或是刷在墙上的“尧舜之都”这样的标语。到了一个岔路口,一边是个停车场,另一边又是个指示牌指示接着再往前走。看看那个停车场周围实在也没有什么可看的,于是又开车往前走。
去陶寺的村道,羊肠小路
终于看到前方又是几层的夯土台,边上又是个停车场。夯土台上似乎有几重房屋,大概是个博物馆吧,于是欣然停车。结果上去一看,那些都是民居。这时一位本地农妇大嫂路过,于是便向其请教。大嫂听说我们一路从北京开车来看陶寺,非常热情地给我们介绍。这边的夯土台什么都没有,往下走有个什么台,再往下走,还有“二十四节气”。这个真给我说晕了,我想陶寺时期应该是没有二十四节气的。
大嫂怕我们这么远来还看不到什么,于是放下手里的活儿一定要带我们过去。说实话,真的非常感谢,要不是大嫂带路,我们就错过了。回到刚才第一个停车场,大嫂带我们到停车场里的几间彩钢房,说里面有东西。我很怀疑,会有什么文物放在这种简易彩钢房里。幸好锁门没人,就不用看了。
陶寺土鼓
开车接着往下走。走到一个小路口,大嫂让我们停车,然后带路往小路口走去。这是一条很窄的路,昨夜的落雪没有一点人行痕迹。穿过小路,眼前豁然开朗,有夯土台。原来这是陶寺时期的观象台。陶寺晚期的这个建筑基址是一座有十一根不同截面的夯土柱排列成圆弧形状的夯土台。从夯土柱形成的圆弧半径十点五米的圆心位置上观测太阳升起时和塔尔山形成的位置关系可以确定一年里一些特点的节气,比如春分、秋分、冬至、夏至。简直就是《尚书*尧典》里记载尧“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的真实写照。“塔尔山”就是我们来路上的陶寺城墙遗址背后的山。
陶寺特磬
陶寺至今没有博物馆。我想是因为城址太大了,没办法建成遗址博物馆。或许会有人觉得真的没什么东西可看。但是不觉得在这片田野里,身在城垣遗址中更能体会到那一段古代文明吗?陶寺是出土了不少文物的,山西省博物院就有一些。那些玉制的礼器:璧、琮、璜、戚、钺、玉神面……似乎能让人看到祭祀礼乐的辉煌。还有更为贴近社会生活的陶器:斝、鬲、豆、壶,则更有助于想象人类早期生活场景。
巨大的土鼓、特磬、彩绘龙盘,这究竟是什么样的文明?黄河中游的陶寺遗址属于龙山文化类型,如果真如所说距今四千年,那么和西周的建立恐怕也就是差一千年,和商的建立可能只有几百年。“最早的中国”也好,“最初的中国”也好,是哪儿都没有关系,文明的发展不是一人之力,也不是一日之功。就算类似于陶寺文化并不是文明的主干,但文明的发展也离不开枝脉的汇集和力量。
陶寺彩绘龙盘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