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阳山碑材游玩攻略简介(南京东郊的一个小众景点)
沈芳蕤 • 2023-11-21 07:41:09 • 次
来南京游玩的大多数人可能首选中山陵(包括明孝陵、灵谷寺等钟山风景区内各景点)、夫子庙和玄武湖等这些代表性的景点,退而求其次,可能也会去总统府、雨花台、明城墙等相关景点,领略一下南京丰厚的历史底蕴和山水城林融于一体的气质和韵味。
其实,南京处处有山水的景致,人文的景观,城内城外不经意地散落着各个时代的历史遗迹,都值得一游。
本文要介绍的就是其中很有代表性的一处,虽然受到游客的冷落,但却绝世而独立,堪称这世界上绝无仅有、独一无二的存在。
这就是有“天下第一碑”之称的阳山碑材。
阳山碑材地处南京东郊,在汤山风景区内的黄龙山西麓,它所在的山头又被称为阳山,碑材就在阳山的南坡。
阳山碑材是明成祖朱棣为颂扬其父明太祖朱元璋功德而开凿的神功圣德碑的石材,碑材分碑座、碑身和碑首(或称碑额)三块,虽已基本成型,但依然还只能叫做半成品,最终未被使用,依然留存在开采原地,堪称是古代最大的烂尾工程。
阳山碑材的底座及其与之相连的山体
进入景区后,经过一段石阶山路,一块巨石横卧眼前,首先看到的是与山体连成一片的碑座。
左侧与山体相连的碑座
据介绍,碑座石材长宽高分别为23.3,11.64和8.59米,重达6198吨,唯有北面尚与山体相连,为了后期便于运输特地在左下方留有三个方孔。
继续沿山路往前就看到了碑材中的碑身和碑首。
已经初见雏形的碑首
碑首四面已完全与山体凿离,由于形似帽子,故而亦称碑帽,碑首已见雏形,底部亦留有方孔供运输之用,其长宽高分别为11.74、4.6和6米,重达862吨。碑首上还可见凸起的“石牙”,用来后期雕刻两条蟠龙的龙头、龙爪和龙尾,共计14块,为9加5之和,寓意皇帝的“九五之尊”。
并排而立的碑首和碑身
碑身紧邻碑首之北,三面已与山体凿离,唯东端尚与山体连接。据测算,碑身的长宽高分别为25、9.84和4米,重达2617吨。
东面尚与山体连接在一起的碑身
碑身底部已基本凿通,仅在两头留有支撑,当中又留有数个石墩,供与山体凿离时起到缓冲和运输时支撑之用。
碑身与山体之间的“一线天”
碑身北面与山体相距仅一米多,仰首远望,巨石壁立,有如一线天。
如果将这巨型“神功圣德碑”的碑座、碑身、碑额组装在一起,竖直的总高度可达39.59米,达到现在的十几层楼高,非常惊人。
阳山碑材综合数据
站在巨大无朋的碑材处,眼前的气势令人震撼,背后的故事又让人感叹。
但震撼过、感叹完之后,又不禁让人心有疑虑。
要想将如此沉重无比的巨大石碑运送到目的地并竖立起来,即使现代大型的运输和起重设备也难说是易事,何况全靠人力的古代。
依稀记得在书上看到过,预计的石材运输是利用冬季寒冷,在路面上泼水成冰,石材下面铺设滚木,再用人工牵引滑行。但是,从阳山到明孝陵所在的紫金山南麓,沿途是丘陵地带,坡坎众多,一路起起伏伏,即使有冰有滚木,似乎也只是可想而不可及之事。
再退一步讲,即使能将石材运到目的地,但要将如此沉重而巨大的碑身竖立起来,还要将同样巨大沉重的碑首放置到几十米的高度上,可以说纯粹是异想天开,是绝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既然如此,也算是一代英豪的明成祖朱棣为何还要盲目地启动这项巨大的工程呢?想来想去,恐怕只有两种可能。
第一,朱棣明知不可为而故意为之,只是为了表达一个态度。他以武力从侄儿手中夺得皇位,有失正统,故而以此姿态来笼络人心,稳定政局,事先就没指望有什么结果;
第二,中国历代君王多好大喜功,追求宏大,讲究排场,经常做一些拍拍脑袋匆忙决定的事情,完全不去考虑有没有可行性,更不会顾虑到会劳民伤财,让数以万计的平民百姓为之送命丧生。
事实是,阳山碑材永远只是碑材,现存明孝陵四方城的“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成为了它的替代品,其碑身高6.7米,驮碑的龟趺高2.17米,总高8.87米,仅为阳山碑材总高度的近五分之一。
明孝陵四方城
明孝陵四方城内的“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
阳山碑材一直躺在原地600年,给后人留下的是一大堆的疑问,还有唏嘘和叹息。
据有关文献载,为了这项规模浩大的工程,朱棣征集了全国数万名工匠,并要求限期完工,给每个石工下达的指标是每天要交三斗三升的石屑,并严格验收。因此,累死、摔死或者因完不成指标被杀掉的工匠人数,达3000人之多。
惨死石工的尸体被草草扔在阳山附近的坑里。随着死去的人越来越多,“万人坑”隆起形成一个大坟包,于是,附近的一个小村就有了“坟头村”这个村名,而且,这个地名一直延用至今。
公交坟头站
还有,古人们在改造自然时的韧性、耐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也让人感慨万千。也许,那个时候铁杵磨成针不仅仅是比喻,“愚公移山”也不是寓言,完全可能成为现实。
想到这,我决定徒步近11公里回家,以体验古人艰辛之百之一二。
徒步路线
想起当年第一次游览阳山碑材,恰巧也是来回骑行,后架上还驮着年幼的女儿,从孝陵卫沿着旧宁杭公路到阳山,沿途坡坎一个接着一个,忽而上坡忽而下坡,尤其消耗体力,体验了一回艰辛之后得到收获增长见识的快乐。
有关阳山碑材还有一个传说,当年有一首民谣:
东流到西流,锁石到坟头。东也留,西也留,锁石锁坟头。
东流、西流、锁石、坟头都是阳山附近的村名。民谣的意思是,碑材被锁石锁在坟头,成了块永远也挪不动的死石。永乐皇帝朱棣正是听了这首民谣后停止了碑材的开采。
巧合的是,锁石村,还有正在拆迁中行将消失只剩下四号线地铁站名的东流村,正好就在我徒步回家的线路上,坟头村和西流村也在这条线的两侧。
锁石村口的石碑
被建筑工地包围着的东流地铁站(图片来自网络)
进入阳山碑材景区时,迎面而来有一座石碑,上书“阳山问碑”四个大字,仿佛在提醒游客们应该去诘问滥用民力、奴役百姓的帝王,更是在警醒后人,大家应该齐心协力让这样的世道永远成为历史。
进入景区后的“阳山问碑”
我是@云淡风轻轻谈风云,在今日头条谈人生体验,生活感悟,科学见解,文化感想,时事看法,读史心得,社会见闻,岁月记忆,文体观感,语言解读,游历感受。东拉西扯,谈天说地,没有主题,漫无边际,然皆有感而发,力求言之有物。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