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匀文峰塔游玩攻略简介(神奇的都匀文峰塔)
沈芳蕤 • 2023-11-21 19:09:00 • 次
都匀文峰塔原名文笔塔,始建于明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为五层木塔,直指文曲星,寓意文星下界。当时认为都匀东、西、北三面皆有山峰,唯独正南面缺少一峰,造成水口散漫,气息流失财源难聚,故在此建塔,作为水口关键,并以南应文明之象。说来也神奇,也就是木塔建成7年后的公元1580年,都匀人士陈尚象中庚辰科进士,三甲二百三十五名,开了天河。紧接着就有了扶纲、涂宏猷2位进士。到了清朝,从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壬辰科刘蛟到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甲戌科朱毓崧,162年间,又有19人考取进士,其中成绩最好的就是字子俊、号莲生的陶廷杰。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文峰塔的木塔年久倾覆,又被一次大洪水冲毁,仅存塔基。时任甘肃按察使的陶廷杰闻讯,慷慨解囊,捐赠一千两银子修塔。地方官员、乡绅、百姓无不为之动容,都匀知府陈西桥、知县钟海门又集士绅募银二千两,一鼓作气,建成了七级六面体石塔,高33m,径心9.5m,塔顶冠一钢质塔刹,各层密檐外伸翘起,中部六面中心有浮雕纹饰,象征吉祥,塔基为青石构筑平台,四周精雕石栏。文峰塔一层有个石门,门楣上有阴刻“文峰塔”三个大字,大门有两扇,似乎曾经开启过,现在已用石灰抹平了门缝,据说是实心塔。

陶廷杰亲自书写《重修文峰塔记》,至今仍立在塔东面。《重修文峰塔记》中题诗咏赞:“水抱全城万象涵,到头关键岂空谈。千夫建石方圆合,七级凌霄日月参。故址立成新雁塔,中峰长镇老龙潭。一支健笔钟灵秀,振起人文冠斗南。”此诗描绘了修建塔的艰辛,希望文峰塔修建好之后,家乡人能够爱读书,有文人出众。也寄托了他对家乡“拾青紫科第者蒸蒸日上”的期望。陶廷杰的胞弟陶廷皋曾作有《南楼夜月》,诗云:“天风吹我上南楼,皓月当空景最幽。百尺豪情怀韵士,三分夜月小扬州。”南楼即百子桥楼。月漠于东,挂于塔角,陶廷皋定是面朝文峰塔作出此诗。传说陶廷杰重修文峰塔后,都匀文人斐然,传到甘肃说三岁小孩都能作诗对联,当地人大为惊讶。一次,有一位甘肃客人到都匀拜见陶公,为了证实这个事,见一小孩时,出了上联为“石塔魏巍,七节四面八方。”要求小孩对出下联,小孩面对甘肃长者,就两手作揖不语。外地文人问陶廷杰,不是说你们都匀出文人,小孩都能对对联啊?现在怎么没有回应我的上联,陶廷杰笑着答复他说,小孩已经对了你的上联啦!他双手作揖,意思就是说“双拳拱拱,五指三长两短。”甘肃客人大为叹服。

文峰塔结构精美,造型古朴庄重,远看似宝剑直插云霄,近观若神笔描绘大地,号称“贵州第一塔”。紧挨着文峰塔的龙潭口,平时潭深水碧,塔影倒映,在蓝天白云,远山近树的衬托下,赏心悦目,共同组成都匀八景之一的龙潭春潮(古称“都匀八景”,指的是:东山晓日、西峰缕云、南楼夜月、北岭七星、梦遇观澜、灵岩雨花、龙潭春潮和鱼石朝宗。它们命名于明代,享誉清代和民国时期。)也称雁塔涵潭。
潭”的镇龙说。无论文曲星说,镇龙说、散水固气聚财说,经过悠悠岁月,百年沧桑的文峰塔,七级凌霄见证了历史的变迁,让人在它面前顿生肃穆之感,无可名状的情愫绕心怀。七十年代之前,文峰塔至老龙潭是一片荒地滩涂,到处都是鹅卵石,很是荒凉,大家都不怎么去那里玩,只有部分群众拿些香纸去那里供奉。文峰塔往老火车站那边部分平整点的土地,是公社的菜农用来种植蔬菜等农作物。1982年,都匀市政府重新修缮文峰塔,使之英姿焕发。1985年文峰塔被列为贵州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开始成为都匀市最重要的地标建筑。1999年都匀市征地85亩,围绕文峰塔规划绿地建设,景点建设,并不断完善,现已建成多功能开放型,观光休闲娱乐的都匀市文峰公园,成为大家茶余饭后、晨练晚娱、健身玩耍、周末休闲的好去处。(一位水乡变迁见证者自传第44章)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