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州宝华山风景区游玩攻略简介(明朝建文帝追求诗和远方的地方广西宝华山景区)
沈芳蕤 • 2023-11-27 06:34:58 • 次
宝华山又名南山,位于横州市南,是广西著名的佛教名山,山岭挺拔而奇秀,林木浓郁而苍翠,泉水甘冽而清凉,景区的招牌景点是半山腰的应天寺,横县古八景之一的“宝华朝烟”就是此处景致。
登上主峰佛光顶,只见祥云片片绕山顶,林海茫茫遮峻岭,山下郁江如玉带,山南翠峦如锦屏。
但是,宝华山之所以颇有名气,并不是因为这里的美景,而是因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千古之谜——明朝靖难之役后建文帝的下落。
靖难之役发生地南京与广西横州市相距十万八千里,八竿子打不到一起,但是明朝失踪皇帝建文帝把它们联系到一起了,咋回事?
来一个景区旅游,深挖细掘景区的历史故事往往更加有趣,这里不得不提靖难之役:
靖难之役又称靖难之变,是明朝建文元年(1399年)到建文四年(1402年),叔叔朱棣与侄子朱允(建文帝)争夺帝位的战争。
靖难之役的主要人物:
明太祖朱元璋:这个当过和尚做过乞丐的人经过一番打拼,于1356年攻占了集庆(现在的南京),以“顺应天意”之名改集庆为“应天(说到这里,是否能联想到横州应天寺得名的原因?)”。
随后以应天为根据地,经过十多年的征战,平定天下,成了明朝开国皇帝。
靖难之役发生时朱元璋已经死亡,但是他在位期间分封藩王,让长孙朱允炆继位为靖难之役埋下了祸根。
建文帝朱允炆:明朝第二个皇帝,是朱元璋大儿子朱标的儿子,换句话说,就是朱元璋的孙子。
1392年,37岁的太子朱标英年早逝,朱元璋就把皇位传给了孙子建文帝,这让朱元璋的其他几个儿子,特别是军事力量强劲的燕王朱棣颇为不爽,因为按照常理,长子不在了,皇位应该传给其他儿子,还轮不到孙子的份儿。
永乐大帝朱棣: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靖难之役时是燕王,镇守现在的北京一带,颇有军事谋略,是明朝各个潘王中实力最强的一个。
靖难之役过程:
朱元璋在位时分封藩王。因太子朱标早逝,朱元璋就把皇位传给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也就是建文帝。 此时藩王势力日益壮大,建文帝的皇权地位受到了挑战,于是建文帝采取了一系列削藩政策,实力最大的燕王朱棣当然不同意,于建文元年(1399年)起兵反抗,随后挥师南下,经过四年的战争,攻下明朝京师应天(今南京)。
靖难之役结果:
朱棣完胜,成了明朝第三个皇帝。
失败者建文帝生不见人,死不见尸,成为中国著名的历史之谜。他到底去了哪里?靖难之役后是死是活?
多少年来,这个历史之谜一直叩问着历史学者的神经,很多人乐此不疲的研究,寻找答案,毕竟皇帝失踪可是千古未闻的“大八卦”,找出这个答案是绝对有轰动效应的。
有人说他在朱棣攻占皇宫的时候烧死了,也有人说他逃亡到了现在的福建宁德一带,还有人说他逃亡到了海外,所以朱棣决定派郑和下西洋捉拿他,不经意间创造了中国古代航海史上的壮举。
比较流行的说法,出自《明史》:“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或云帝由地道出亡”。中国历史上没有叫云帝的皇帝,这里的云帝指的是文帝,古代要避皇帝的讳,不能直呼其名。也就是说,根据历史记载,建文帝逃出来了,但是逃到哪里?却无人知晓。
我就在南京生活,经常去玄武湖边上的解放门游玩,南京很多史学家认为解放门就是建文帝“由地道出亡”的地方,现在的解放门是1954年破墙而开的,当时墙的下面有一个阴暗潮湿、杂草丛生的洞口,据说就是建文帝逃亡的洞口。
世界上的事情就是这么奇怪,猜疑越多越引起人们的好奇心,众说纷纭中,终于有人在广西横州宝华山发现了建文帝失踪之谜的一些蛛丝马迹。
是哪些蛛丝马迹呢?
1、宝华山半山腰上有座寺庙,起源于唐朝,叫龙兴寺,南宋时期,因为寺内僧人都很高寿,就改名寿佛寺,到了明朝被叫做“应天寺”,明朝时期的京师南京叫“应天”,这难道是巧合吗?
一个佛教寺院,一群远离红尘的低调僧人,在这山高林密的隐逸之地,怎么会用“应天”这个比“齐得隆冬呛”还要高调响亮的名字呢?更让人怀疑的是,“应天寺”改名的具体日期和原因也是一个谜,比应天寺名字还早的龙兴寺、寿佛寺,名字来源在明代《横州志》中都有记载,发生在同一时代的应天寺之名怎么来的?为何没有记载呢?这种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做法,答案只有一个:取名“应天寺”有难言之隐,或者其他不可告人的原因。
到了现代,当地政府修缮应天寺之后,改名“应天寿佛寺”,总感到这个名字罗里吧嗦的,不如“应天寺”或者“寿佛寺”好听,也不如这两个名字有历史韵味。
2、宝华山的名字也非常巧合,明朝时期的南京东郊(现在属于镇江句容)有宝华山,名字至今仍在沿用,山上有一座著名的佛教寺院隆昌寺。横县的宝华山,由于在古横州城之南,故称“南山”,这本来是一个很符合大众口味的地理名称,为何在明朝又莫名其妙得改名叫宝华山了呢?
3、历史考古学家为了证实某一个历史事件,最重要的是两个证据,一个是书面的历史记载,一个是物证,也就是考古出土的文物。
历史记载的证据还是比较多的:
最早记载建文帝在应天寺隐居行踪,是横州判官王济,他在《君子堂日询手镜》中记述道:
“横人相传建文庶人遇革除,时削发为僧徒,遁至岭南,后行脚至横之南门寿佛寺遂居焉,……今存其所书‘寿佛禅寺’四大字在焉……”
明朝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横州知县邓士奇在《应天禅寺记》记载:
“ 建文帝卓锡城南寿佛寺,一十余年,尝访师山中,亲额‘万山第一’四大字于寺额。’题‘襌閂煙景’为山门后匾额。”有人解释说,“閂”字多一横,隐喻“门内有天子”之意。
据说,“万山第一”匾额, “文革”中失踪,很多横州老年人都见过这个匾额。
历史爱好者最感兴趣的是徐霞客对建文帝行踪的考证。
在明崇祯十年(1637年),徐霞客来到了横州宝华山,入住应天寺。他在日记中详细描绘了自己在寺中的所见所闻:
“其寺西向,寺门颇整,题额曰‘万山第一’,字甚古劲。初望之,余忆为建文君旧题。及趋视之,乃万历末年里人施怡所立……后询之僧,而知果建文手迹也!”
由于徐霞客的名人效应明显,其流传下来的《徐霞客游记》,大部分都以纪实为主,写作十分严谨,所以,他对建文帝真迹的记载是各种证据中最可靠的,而且,他生存的年代距离建文帝逝世也不远。
4、至于出土的文物,可惜一直没有发现,不过倒是有了一点蛛丝马迹:
2008年,距离宝华山不远的广西防城港上思县出土了七星石棺,有人怀疑建文帝是这个石棺的主人,因为在遗骸的下面,有写着开元通宝的铜钱七枚,这些铜钱根据北斗七星的形状排列,正好符合明朝皇室的下葬方式。
经过专家用现代仪器对古墓中的衣物进行检测,发现衣服是公元1430年至1440年之间的物品,正好是明成祖朱棣时期。发现七星棺古墓的地方叫“官皇屯”,壮语的意思是“皇帝的村庄”,这个古墓如果真的是建文帝,那么建文帝为何从应天寺去了防城呢?这又成了谜中谜,所以,本着严谨的历史态度,考古学家也不敢确认这是建文帝之墓。
5、当地有很多建文帝的传说。流传最广的就是宝华山上的“圣种白毛茶”,相传是建文帝亲手栽种,闻名海内外。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