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递宏村一日游攻略(皖南行纪略)
沈芳蕤 • 2024-02-25 06:04:31 • 次
秋末冬初,这阵子天气和暖,我们和路哥鲁姐夫妇又来了次说走就走的旅行。背起双肩包,拖上拉杆箱,迎着初冬的晨雾,踏上了登黄山,游览古村落的旅途,乘高铁前往皖南。
沪黄高铁是条很美的高铁线路,坐在列车上,一驰而过的富春江秋景,连绵起伏的山峰林海,波骇云属的徽派建筑村落,简直美不胜收。很快便到了黄山北。

我们的第一站是宏村,2000年西递宏村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是我国五A级旅游景点。路哥鲁姐做了大量功课。才选定以宏村尚客优酒店为中心,登黄山,看古村落,游古老而美丽的徽州城。
酒店前台是位漂亮的皖南姑娘,她热情地向我们介绍了宏村及周围景点,并为我们登黄山做了门票和各种车的提前预约。
那天,正逢周三,登黄山免费,游客竟有三万之多,她建议我们先看宏村周边古村落。

傍晚,我们走出旅馆到处看看,夕阳下的宏村显得非常美丽。只见它四面环山,山水互映。站在村头眺望远处峰峦起伏,绿树红叶,层林尽染。近观白墙黛瓦马头墙的徽派民居安静闲适,素雅端庄,外拙内秀。身边山泉淙淙,碧水环绕,水圳九曲十弯,穿堂过屋,滋润着宏村的角角落落,上面有盖板,踏石。旧时人们在此汲水煮饭,洗菜浣衣。现在山里人大都用自来水,只是偶尔还有人在引渠里洗洗涮涮。

好一派优美而古朴的田园风光,这是大自然赐给人们的杰作,又是古代文明与现代活力完美的碰撞。
晚餐时,自然少不了皖南名菜臭鳜鱼和毛豆腐,口味还算不错。
饭后出门看宏村夜景。实际上是夜市。夜市入口处有一高大的老红枫树,据说此树已有500多年历史,高19米,树围6米,是古时风水与地形的完美结合。这里华灯熣灿,商品丰富,商家热情,叫卖声不断。
可惜山里人思想还很保守,逛夜市竟然还要门票。只见夜市里游客寥寥,生意非常清淡,与敞门迎客的苏州山塘街等简直没法相比。我们四人一路走去,来到最繁华的月沼前。
皖南人有“月下沼前听故事,马头墙外数繁星”之民俗,因而古祠堂门前常有水沼。

这里的水沼呈半圆型,像一轮弯月,故称月沼。沼岸边铺有青砖,四周被古民居环抱着,粉墙青瓦倒映水中,或清晰,或朦胧,似乎藏着神秘而凄美的故事。明月之夜,坐在沼边看水中月亮倒影,更是令游人神思遐想。
月沼最早是一喷涌的山泉,明永乐年间汪姓先生发现了此泉,并以其为中心规划了宏村的"牛”型水利系统。月沼即牛之"胃”,而村边南湖则是牛的"肚"。其名取自"花开则落,月圆则亏”之意,把沼设计成半圆形,寓意宏村永远蓬勃向上。

月沼边民居曾被作为古民居经典印在了邮票上了。人们纷纷在此留下自己的游览瞬间。
山里的早晨空气特别清新,晨曦中,穿红披绿的山们张开了笑脸,俯视着我们。身旁几位女子正在圳渠里洗着衣服和青菜,她们的笑声伴着秋风传来。仿佛山间奏起的欢快晨曲。
景区大门边上的停车场上停满旅游大巴,游览人群如潮水般涌来。各种色彩旅游帽和导游旗一簇一簇的正在涌入大门。我们赶紧互相拉着手,以防走散。
站在门内大堤上,面前是开阔而澄碧的南湖。该湖建于明万历年间,远远望去整个水面呈弓型。隔岸白墙黛瓦的徽派民居在远山的怀抱里参差耸立着,湖周围低层绿树环绕,游人如潮。

湖中有堤,堤上有桥。那桥与瘦西湖上二十四桥形似,呈弯弯的半月形,桥身白色,雕有花纹,没有栏杆。游客们两人一排,小心翼翼地从堤中桥上走过。湖面覆盖着大片枯荷,我想开花时节,红荷绿叶点缀着白墙黛瓦,碧水蓝天,画桥绿树该是多么美丽的梦幻仙境啊!无怪有人说宏村是梦幻仙境和人间烟火的完美结合。
南湖北畔,便是南湖书院,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并于清嘉庆年间合并的500多年前的教育教学机构。书院由志道堂、启蒙堂等六个堂组成,全部是一式的徽派建筑风格,书院迎面大门上一副对联:迎门饮湖绿,一线涟漪文章活;倚窗眺山峦,万松深处讲堂开。
这幅对联再现了当时幽深静美的讲学读书环境。志道堂的一幅对联是:读圣贤书,行仁义事;立修齐志,存忠孝心。可见当时的古人,读书讲学都是为了育人,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啊!几百年前的人们即有如此明确的教育学习目的,实在令人惊叹!能在这样文化底蕴十分丰厚的地方接受知识的启蒙,领略文明的熏陶,应该说:宏村人是非常幸福的!
走出书院,穿过曲折狭窄的深巷民居,沿着街道,最后,我们又回到了村边古老的的红枫树下。我想这里一定是天南地北的宏村人梦中永远的精神家园吧!
愿宏村这个黄山脚下的古村落,白墙黛瓦的江南水乡,富有诗情画意的田园逸境,如她的名字一样宏扬天下,光照永远。也如那村边的老红枫那样,红运当头,蓬勃向上,枝繁叶茂,昂立千年。
午后,我们又游了西递和守拙园。西递用路哥的话来说还是那不变的:窄门深巷小窗户,青砖黛瓦马头墙。而相比宏村,西递则少了点现代氛围,她仿佛是个刚从沉睡中醒来的老人,带着满身的沧桑生活着。日子如流水,心境似远山。而守拙园则一副陶渊明的风格,"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恬淡,闲适,到处充溢着陶氏文化氛围。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