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旅游攻略

喀左一日游攻略(走进喀左县)

沈芳蕤 2024-03-07 14:24:03

摘要:终于,我们来了,穿过叠嶂的山峦,时空的高速,我们看见了你,绿荫处挺拔的城市,我们找到了你,孑然而立的卓索图,你在这里静静等待了多少年?我们今天在这里相会,是源于几百年前的姻缘。201


终于,我们来了,

穿过叠嶂的山峦,时空的高速,

我们看见了你,绿荫处挺拔的城市,

我们找到了你,孑然而立的卓索图,

你在这里静静等待了多少年?

我们今天在这里相会,

是源于几百年前的姻缘。

2017年5月22日,当我们走出热河避暑山庄的那一刻,便决定到辽宁的喀左、北票、阜新、喀喇沁等地进行文化考察,这里的缘由不仅是他们在北元时期与土默特、鄂尔多斯牧地相近,而且在16世纪至17世纪,土默特部与这些地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摆脱了几百年的封闭后,从80年代起,土默特左旗与上述自治县友好来往频繁。顺应时事,大家便决定到内蒙古喀喇沁等地进行文化考察,以便追寻一点历史的陈迹,感受世事的变化。

2017年5月22日,经过长途跋涉,随着车子的一溜尘烟,时序已近中午,早已等候在高速公路出口处的喀左县政协的同志,领着我们向市内走去。当大家进入喀左时,才发现这是一座美丽幽静的草原城市。走进喀左大街,高楼林立,宽敞的街道上来来往往的车辆川流不息,市区内有不少民族特色的建筑点缀其间,给人以一种游牧文明和现代化融为一体的感觉。

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位于辽、冀、蒙三省交汇地带,隶属辽宁省朝阳市,它北接大漠,南临辽西走廊,总面积2237.86平方公里,人口42万,其中蒙古族占总人口的五分之一。县境周围群山环抱,丘陵起伏,中部为河谷平原,大凌河至南向北贯穿全境,日夜不息地流去。因历史文化悠久,区位优越,交通便利,资源丰富,环境优美,人文荟萃,自古就有“金鼎之地”“塞外明珠”美誉。对于一个初次造访的家乡游客来说,自然有一种人气相连,人脉相同的文化亲切感。“累世游牧,衣裘枕毡”逐水草而居的游牧部落,自古就是这里活动中心的主人。

在喀左,最好的景点莫过于凌河文化园市区的人民广场,这个广场建于2008年,是县委、县政府承诺的实事之一,是喀左高起点经营开发城市的又一战略举措。在喀左政协同志的陪同下,大家参观了人民广场。这个广场占地20万平方米,投资2500万元,硬化面积11万平方米,它结合利州古城依山傍水的地貌特征,彰显喀左县城别具一格的人文景观,按照碧水、蓝天改善生态,园林营造景观,雕塑展现文化的功能设计理念,以自然、艺术、人本的设计建筑形式,整个广场宽阔豁朗、气势恢宏,给人以大气磅礴之感。位于北入口的雄伟雕塑“盛世利州”与广场各景观建筑交相呼应,给人以天地人合一,人民创造历史的美感。

独具喀左魅力的船帆灯位于广场东西两侧,错落有致的槐花灯、古典灯、探照灯、高杆灯装点了整个空间。12座汉白玉华表环抱的中心主广场占地44832平方米,“凌水韵”雕塑雄踞广场中央,变换各异的音乐喷泉分布雕塑四周,其间有各种景观灯镶嵌点缀,做工精致的12座汉白玉小桥将喷泉与广场四周相连。广场内通道便捷,设施齐备;广场周围珍奇树木浓郁蔽日,草坪绿地覆盖其间,奇花异草,竞相绽放,使得广场时时处处彰显着生机与活力;4个直径十多米的音乐喷泉在人工河四角坐落。广场主体地面由灰白色大理石铺设而成,剖光黑理石条带纵横其间。在大大小小的花池包围之中,在各色彩灯的掩映之下,整个广场美轮美奂,意趣盎然。

敖木伦人工湖,位于人民广场、滨河路沿湖绿化带。由大凌河西支蓄水而成,西起城西大桥上游150米,东至敖木伦大桥下游200米,总长度3300米,由三座橡胶大坝控制水位,回水面积100万平方米,宽度360米,平均水深2.5米,蓄水量超过250万立方米。两岸塔松成排,水草自生,得体而又亲切,与江南无异。

滨河路沿湖绿化带,总面积25万平方米,栽植树木数十种,铺设人行景观路6000米,增设路灯130基、太阳景观灯470基,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休闲游乐带。下午稍事休息,我们来到了喀左县博物馆。

上世纪80年代,喀左县成立了喀左博物馆,总建筑1600平方米的博物馆生动地展现了游牧生活的全景。从博物馆中,可以看到喀左历史、民俗、商周青铜器、非物质文化遗产、佛教文物、紫砂陶瓷艺术等。整个广场美轮美奂,意趣盎然。通过博物馆的参观,人们了解到,早在十多万年前,这里就有人类活动。鸽子洞遗址曾出土了古人类及动物化石十多种,石器300多件。洞中原始人类留下的各种遗迹和遗物,为研究东北地区旧石器时代原始人类生活提供了宝贵资料。还有就是馆内展出的红山文化,据馆藏资料介绍,红山文化发源于东北西部,起始于五、六千年前的农业文明,是华夏文明最早的文化痕迹之一。分布在东北西部的热河地区,北起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南至河北北部,东达辽宁西部,辽河流域的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大凌河上游。红山文化遗存最早发现于1921年。1935年对赤峰东郊红山后遗址进行了发掘,1956年提出了红山文化的命名。70年代起,在辽西北昭乌达盟(今赤峰市)及朝阳地区展开了大规模的考古调查,发现了近千处遗址,并对松岭山脉及努鲁尔虎山之中的凌源、喀左东山嘴、建平牛河梁遗址群开展了大规模的发掘,使红山文化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之后的先秦时期,有山戎、东胡生息于此。汉代之后,匈奴、乌桓、鲜卑、契丹各族活动频繁。隋唐时期,库莫奚曾居这里。辽代契丹、金代女真在此建立过政权。元代,此地初为懿州路,后属辽阳行省,其省会三次设立在懿州(今塔营子乡之塔营子),总之无论是匈奴、乌桓、鲜卑、契丹、蒙古,他们均以游牧民族的强悍雄踞这里。

参观博物馆,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最主要的是一脉相承的游牧文化,真正感受到了一次古人与今人的对话,特别是走出森林的兀良罕人,与走出森林秃马惕人有过一样的经历,随着几百年激烈的社会动荡,兀良罕人走出森林,改变生活状态的一部分兀良罕人从事畜牧业,期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是跟随成吉思汗屡建功勋,二是世代守护在不儿哈勒敦(今蒙古国肯特山)成吉思汗陵寝。通过博物馆的石碑、石像及镌刻的古代文字,均表明是游牧民族创造的艺术典范,但最主要是与土默特部的关系,给今人留下许多启迪。

喀喇沁,蒙古语为守卫者之意。据《蒙古秘史》中记载:扎儿赤兀歹与成吉思汗的父亲也速该曾为一代挚友,所以当成吉思汗忙于统一蒙古各部的时候,扎儿赤兀歹便将自己的两个儿子者勒篾和速不台送到成吉思汗那里,做了成吉思汗的“伴当”。当成吉思汗成就一代伟业时,者勒篾兄弟二人成为了成吉思汗麾下的佐命功臣。者勒篾,也译为“济拉玛”,在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时曾三次救过成吉思汗性命,特赐他九次犯罪而不罚,被封为第九位千户诺颜。后来,成吉思汗又将女儿花茵公主嫁于者勒篾之子吉伯格,享有“塔布囊”的称号(驸马)。

与黄金家族联姻后,者勒篾后人率领一部分兀良罕部众,居住在今天的内蒙古扎赉特旗境内的朵颜山、绰尔河一带。1316年(延佑三年)以他们为核心并吸收了肇州(今吉林农安县)的兀速、憨哈纳思、乞里吉思等三部人,在此建立了朵因温都尔兀良罕千户所,明洪武、永乐年间,他们又成了明朝的羁縻卫---朵颜卫。至景泰年间(1450-1456年)渐次南迁至蓟北长城,而速不台千户则不知所踪,这一部分兀良罕人为漠南兀良罕。

以后,仍然居住在漠北地区的兀良罕人,在圣主时代曾出现了一个名叫兀答赤的千夫长,在圣主成吉思汗去世后,他的子孙带着自己的千户世代守卫在不儿罕合勒敦(今蒙古国乌兰巴托市肯特山)成吉思汗陵寝。15世纪末、16世纪初蒙古中兴英主达延汗统一了蒙古,他们以及其他一些兀良罕人成为蒙古左翼的三个万户之一,即兀良罕万户。其所居地在漠南蒙古的北方和西北方。

据《蒙古源流》记述,达延汗建立六万户时,分封自己的儿孙到各万户及万户之下的各部担任领主,确立成吉思汗——忽必烈黄金家族对东蒙古的统治,但唯独没有向兀良罕万户派遣儿孙,所以兀良罕万户与东蒙古各万户的统治者既无血缘关系,也缺乏政治和经济上的密切关系。

十六世纪,达延汗的继承人与明朝处于对峙状态时,蒙古军队常常在绵延数千里的长城一线与明军作战,尽管蒙古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却不能取而代之,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兀良罕这个后顾之忧。此时的兀良罕经常趁蒙古军队南下,偷袭他们的后方老营,劫掠财物和妇女、儿童。

为解除兀良罕这个后顾之忧,1524年至1538年,土默特部领主阿勒坦汗与兄长鄂尔多斯部领主衮必里克参加了汗庭组织的征讨漠北兀良罕的军事行动,经历了四次远征后,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1538年汉廷组织了庆功大会,具有较大意义的是互赠尊号。蒙古左右翼诸诺颜(领主)给博迪汗“上号库登汗”,衮必里克被大汗封为“墨尔根济农”,阿勒坦汗被封为“索多汗”,这是阿勒坦汗有汗号的开始。此间,阿勒坦汗长子都隆森格洪台吉原驻牧于宣府大同以北,即与喀喇沁毗邻。当时为了扩张势力,都隆森格于1547年“提兵走蓟、辽”收服了若干躲颜卫部众。为安抚这些躲颜卫部众,阿勒坦汗将自己的女儿嫁与者勒篾十世孙猛古歹之子为妻,都隆森格也将女儿嫁与炒蛮为妻,而都隆森格则娶了躲颜卫兀良罕之女为妻,有大妣吉、大妣吉、宝兔妣吉,另外都隆森格在驻牧于滴水崖附近的车鸡达部时还娶了两位兀良罕妣吉。土默特部以姻亲为纽带,使躲颜卫兀良罕之猛克、猛古歹、斡抹秃、伯颜铁忽思、把图孛罗、伯思哈儿、板卜等部归属。土默特部首领则“或随母妻,或因分管部夷,移来蓟镇边外驻牧”,于是便在满套儿(河北丰宁县)一带形成了兀爱营。都隆森格之子安兔台吉、朝兔台吉、土剌兔台吉、土力把兔台吉、摆言兔台吉、明暗台吉等均随母亲驻牧于此地。成为喀喇沁万户的一个成员,使喀喇沁万户成为继俺答汗土默特部以后首屈一指的右翼蒙古部落。

1582年(万历十年)都隆森格继汗位后,其后人安兔台吉成为兀爱营首领,蒙古勒津的数万部众东迁,与安兔一起游牧。1615年,安兔台吉去世,其子鄂木布楚琥尔领有兀爱营部众。1627年(天启七年),林丹汗西进,进击喀喇沁、土默特部。第二年鄂木布楚琥尔与喀喇沁的首领苏布地联合土默特等部,曾败林丹汗于土默特赵城。鄂、苏在归途中再败林丹汗,赴张家口请赏士兵3000人。1628年七月,鄂木布楚琥尔为避察哈尔之威胁,随同喀喇沁部首领首领善巴、苏布地等归附后金。苏布地归附后金之后,为满清入主中原攻锦州、破长城立下汗马功劳,后病逝,其子固鲁思奇布继任喀喇沁部领主。皇太极于天聪九年(1635年)编喀喇沁部为左右二旗,以固鲁思奇布掌右翼旗,编95佐,治所在锡伯北岸龙山。

康熙时,喀喇沁部从征准噶尔部,后增设一旗,即今天的宁城县。历史上也叫叫“喀喇沁中旗”,所辖地域曾包括河北省平泉县,那里现在依然有蒙古族村落和讲蒙语的人。喀喇沁左旗,所辖地域为今天辽宁的喀左、凌源、建昌三县。原喀喇沁右旗即喀喇沁右翼王旗,现在的赤峰市辖区。

清代喀喇沁三旗的设置,在直隶喜峰口东北三百五十里,至京师七百六十里,东西距五百里,南北距四百五十里。东界土默特及敖汉部,南界盛京边墙,西界察哈尔正兰旗牧场,北界翁牛特部。清廷分喀喇沁部为三旗辖:喀喇沁右旗在直隶承德府平泉州西北境围场之东跨老哈河,驻锡伯河北;喀喇沁左旗在大凌河源,驻巴颜朱尔克;喀喇沁中旗在老哈河源,驻青城。所部三旗,与土默特部二旗及喀尔喀、库伦二小旗,统于卓索图盟,盟地在土默特右旗卓索图沟之地。现在居住在境内的蒙古人,主要是明代先后到来的兀良哈部、喀喇沁部、土默特部和清代汉人。其中宝姓、鲍姓、白姓为阿勒坦汗的后裔,乌姓为兀良哈部者勒篾的后裔。喀左东蒙民间故事被国家列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蒙古族叙事长诗《格萨尔王传》、《江格尔》齐名。喀左乌梁海氏家谱是世界上最大的蒙古族族谱。

在喀左,最好的景致莫过龙凤山,在喀左政协领导同志的陪同下,笔者一行走进了大山。入的山门,但见龙凤山峰峦叠嶂,巍峨壮观。峰之西侧断壁处,斧劈刀削,怪崖斗奇,粗旷豪放。满坡遍岭天然古柏植根于悬崖峭壁之上,枝杈横仰,染绿云海,似凤之羽迎风摆动,如龙之鳞映日泛光。尤为神奇的是龙凤山主峰酷似一尊形象完美、五官俱全的巨型卧佛头像。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塑造出的独特景观,令人为之惊叹。

喀左除了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外,紫砂陶器也很有名,应喀左政协朋友的邀请,我们来到喀左的紫砂陶器馆,馆长得知我们来自呼和浩特市,热情给与接待,据馆内资料介绍:早在7000年前,也就是红山文化时期,这里的人们就已经知道用紫红色土烧制陶器了,

解放后,辽宁省考古队在位于喀左县城东面四公里处的东山嘴村,发现了一处保存完好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遗址中连续出土了三尊陶塑像。据考证,这是当时人们举行宗教仪式有关的祭台。从其中两件小型妇女陶塑像看,侧重突出了腹部怀孕形象。现代人称为红山文化"裸体孕妇女神"

红山文化后期,小河沿文化时期大至在3000--5000年前,人们开始用陶土制作人物。这尊陶人是从朝阳洞挖掘出土的(见图)。它的做工细腻,身上带有花纹,三个耳孔,双手抱腹,背面有纹理,还有文字。

到了商周时期,这里以夹砂灰陶和黑陶为代表,经过熏烧的器皿很多。如山湾子村的小山上,到处都有陶豆和三足陶鬲的碎片,说明在商周时期,这里居住着过很多的人。到了战国时期,人们以紫砂原料为胎制作器皿。汉代喀左地区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当时人们已经能够做茶壶了。在三台村桥南的地里,曾出土两把陶茶壶。北宋时期,这里以烧制生活日用品为主,有陶碗、陶罐等。

辽金时期,这里烧制的砖瓦又大又厚,小营村的北山上有辽代建筑,堆积了大面积的砖瓦。据《元一统志·卷二》记载:"利州有细瓷窑一所,在州西南棠叶务;有瓮瓷窑一所,在州东南感化庄;"。房申店窑址位置正是利州城的西南处,所以房申店窑址的地理位置及特征正和历史资料记载相致。清代时期在白塔子、坤都营子等地都有窑址,这个时期主要生产陶器,青瓷,一般都是碗、盆等生活日用品。民国时期,唐山人谢革廷来喀左做买卖,发现南哨制大缸原料非常丰富,便联系大城子王贯共建缸窑。王贯投资,谢革廷提供技术,建成了"东兴缸窑"。制出产品后,买卖兴隆,年产大缸4000件,很快发了大财。

民国25年,"东兴缸窑"开始筹建下院,第二年投产,起名"日新缸窑"。到1947年,这两个缸窑先后停产。1948年,由南窑村农会接管。1950年,实行公私合营。到1952年,旗政府将缸窑接收为公有,将二窑合并,改名为地方国营南哨陶瓷厂。

1962年,县手工业管理科将南公营子耐火材料厂收为县营集体企业,改厂名为南公营子陶瓷社,改产陶瓷管和陶瓷杂件。1968年春,改名南公营子陶瓷厂。当时南公营子陶瓷厂又在北公营子建了陶瓷分厂。

1974年,辽宁省陶瓷研究所普查喀左紫砂页岩,县里就派技术人员到江苏宜兴考察学习。回来后采用当地紫砂页岩进行小型试验。1975年,紫砂厂技术员胡永恩制作出了喀左县第一把全手工紫砂壶,用土窑烧出来后,样式和质量完好。

1977年,紫砂制品车间由陶瓷厂分出单建紫砂厂。建厂初期,只有2座圆形倒烟窑,采取注浆手轮修坯,生产茶具、花盆、酒具等。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喀左紫砂正处于鼎盛时期,这期间紫砂生产企业发展到十几家。工艺产品有看盘、壁挂和引人瞩目的惊马、奔马,造型美观,形态逼真,栩栩如生,具有独特的民族艺术风格。

喀左紫砂陶器的装饰工艺水平很高,画面的设计、雕刻、设色都十分讲究。紫砂陶器的美丽外衣除大量采用传统的刻画工艺外,还运用浮雕、印花、透雕等工艺手法。近年来又创造了彩釉堆绘方法,精制各种花盆。彩釉堆绘的方法是把设计好的图景画面,一笔一笔地用彩釉涂点堆绘在陶器花盆外面,经烧制后发出玻璃光泽,有很强的立体感。盆内有鲜绿的枝叶,娇妍的花果,盆的外表是堆绘的美丽图景,花盆内外相互衬托,显得格外高雅俏丽。

在我们的参观中,最引人注目是喀左的城市规划馆。城市规划馆的面积1300平方米,馆内分为上下两层,一层是序厅,由沙盘视频组成,二层为规划公示区。通过一楼的视频,我们得知喀左的城市规划起步要早,从2010年开始,喀左实施一系列的凌河治理,其中大凌河干流综合治理工程最为突出,共完成生态绿化1500亩,建设广场388亩,经过几年生态治理,县城内水面积达10000亩,水面上有湖心岛、滨河路。而二楼的的基础设施、大项目展示区更是令人目不接暇。只见一座座高楼建筑别具特色、一个个庭院小区文明有序、一条条道路四通八达……城市在扩张,农村在发展,城乡逐渐融为一体,喀左县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让农民过上城市现代化生活。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喀左县以县城为中心,三大园区为依托,重点建制镇为纽带,其它乡镇为基础,新农村建设为延伸,高起点、高标准做好小城镇规划及功能定位,实现产业集中、人口集聚、南北一条线、东西两翼发展新格局。至“十二五”末,喀左县建成区面积达到15平方公里,人口达到15万,如今,喀左正努力向中等城市迈进.

韩国栋,笔名翁衮山,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土默特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呼和浩特土默特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有大量记实作品出版或见诸报端。


编辑:“土默特之声”创办人任瑞新

(0)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