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骅港旅游(黄骅港从黑灰漫天到工业旅游景区)
沈芳蕤 • 2023-10-08 17:39:53 • 次
坐落于渤海湾畔的黄骅港,是国家西煤东运、北煤南运重要枢纽港口。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年底,黄骅港累计运输煤炭超25亿吨,连续4年煤炭吞吐量位居全国港口首位,每年约有两亿吨煤炭从这里下海输出。
图为黄骅港。章轲摄
与人们往常印象中漫天扬尘、遍地黑灰的煤港不同,近日记者来到黄骅港,看到的却是一番新貌:港口周边天蓝海碧,翻车机房内空气透亮不起尘,“两湖三湿地”水畔芳草如茵,湖中锦鲤翔游。若不是数万吨的煤炭就在不远处堆放着,几乎感受不到这是煤炭港口。据悉,黄骅港如今已获评3A级工业旅游景区。煤炭大港变身海岸花园,这背后得益于黄骅港落实绿色发展理念书写绿色新篇章。
自主研发新技术,减少煤尘污染
“现在在港区内作业,穿着白衬衫,一天下来衣服上也是干干净净的。”国能黄骅港务公司共享服务中心经理王霞告诉记者,“但过去为了防尘,一线员工都穿着蓝色工装作业,即便如此,回家时大家脸上都是一层黑灰,只有牙是白的。”
在全球范围内,粉尘治理是一直困扰煤炭港口的难题。“因为煤本身就是粉质的,装卸时肯定会起尘。”国能黄骅港务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面对难题,在“绿色港口”理念指引下,黄骅港走出了一条煤尘治理的新路。
治理尘就得靠水,但水怎么加是个“巧活”。水加少了,起不到抑尘效果;水加多了,煤质可能受到影响。“以前我们也用喷枪洒水除尘,但要么就是喷洒之后污水横流,要么就是煤的表层水很多,但底下还是干的。”这位负责人介绍,2016年,国能黄骅港务公司自主研发了“本质长效抑尘技术”,力求从源头解决煤炭起尘问题。
在黄骅港三、四期翻车机房内,4台大型翻车机整齐排列,运煤专列的车厢缓缓从中穿过。当满载煤炭的车厢行至与翻车机对齐后,作业警笛响起,翻车机一次“抱”住4节车厢,将车厢整体翻转近160度,煤炭从车厢中倾泻而出。与此同时,翻车机两侧的高压干雾喷薄而出,黑色的煤炭与白色的水雾交融在一起,迅速抑制翻腾欲起的煤尘。整个过程一气呵成,仅约20秒,320吨细煤便卸载完毕,而翻车机房内始终保持洁净。
国能黄骅港务生产三部副经理许宁介绍,翻车机使用的这套抑尘技术,正是“本质长效抑尘系统”中的一个环节。
“通过专项技术的研究和试验,我们将整个港口作业的最初始环节——翻车机漏斗给料点,作为最优外水添加点。将喷淋装置加装在翻车机底部、漏斗对皮带机给料的部位,对煤炭进行均匀外水添加,在振动给料机的过程中,让水与煤均匀混合,保证水分均匀覆盖煤炭表层,使细小的煤粉牢固吸附在煤块上彻底固化,在装卸和堆存期间不会扬尘,实现皮带机、转接机房、堆料机等环节煤尘近零排放,从源头控制可吸入粉尘颗粒对人体的伤害。”许宁介绍。
据了解,“本质长效抑尘系统”是黄骅港务公司煤尘治理的核心技术,获得了3项国家专利,并荣获2017年第45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博览会金奖。
打造“两湖三湿地”,让煤港变景区
黄骅港的创新不止于此,作为全国散货港口中唯一的五星级绿色港口,“两湖三湿地”生态系统的打造,让它变身一座“花园港口”、3A级工业旅游景区。
据了解,黄骅港处于盐碱地之上,淡水资源匮乏。为有效利用淡水,国能黄骅港务公司从2016年起在原有湖泊的基础上,将闲置荒地、垃圾场改建成“两湖三湿地”,总面积70万平方米。
国能黄骅港务公司生产保障中心经理怀全指着园区内指引路牌上向记者介绍,“莲园”及三期翻车机房旁的“和园”两处人工湖,面积约20万平方米,蓄水能力约30万平方米,主要用于压舱淡水回收和雨水收集。“长江流域来港的货船大多携带大量淡水用于压舱,船舶到港后需排空压舱水后才能作业。以前,这些淡水直排入海,不仅浪费水资源,其富含物还对海洋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如今,我们做了专门的管道,与货轮出水口连接,用于压舱水的提取回收。”怀全说。
黄骅港也不放过煤炭在装卸、储存及降雨过程中产生的“含煤污水”。其经收集处理、分级沉淀达标后,将被储存至人工湖中。
雨水、压舱水、含煤污水“三水”成了黄骅港珍贵的淡水资源,为港区道路降尘、洒水除尘等提供了充足水源,不仅改善了港区的生态环境,还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怀全告诉记者,仅2022年,黄骅港就收集“三水”415万立方米,节约淡水成本2000多万元,通过淡水资源循环利用,实现了工业用水的自给自足。同时,公司回收含煤污水中经分级沉淀的煤渣和粉尘,通过渣浆泵压制形成“粉尘煤饼”再次销售,每年可回收利用煤尘约18000吨,每吨收益30元左右,年增收约54万元。
步入“莲园”,记者看到的是一幅绿草如茵、月季丛生的生机之景,湖中的锦鲤跃动着争抢工作人员抛撒的鱼食,这片工业场景之中透露着世外桃源般的惬意。
“夏天的夜晚,这里蛙声一片。各种鱼类就更多了,还有大闸蟹、原生中华虾,候鸟迁徙时,许多鸟类在这里捕食、繁殖。这些生物我们都没有特意去引入,但也和上海环境工程设计院进行了初步交流,今后将开展‘引鸟计划’,进一步丰富港区的生物多样性。”怀全告诉记者。
搭建生态环境管控的“智慧大脑”
守护港区生态环境,黄骅港没少下“硬功夫”。
在黄骅港生态环境管控中心内,一张布满各项环境指标的硕大电子屏映入眼帘。这是黄骅港务公司自主研发的国内首套港航产业环保智能一体化管理系统,也是黄骅港环境保护管理的“智慧大脑”。工作人员介绍,此系统可实现智慧调水、智能洒水、水务智能管理和环保信息“一张图”展示,为港区生态环境治理的分析与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撑。
“通过图中这些环保管网还有泵站,我们可以将两湖三湿地、污水处理站等水终端联系起来,实现对水源的综合调用。这边是我们的堆场还有筒仓,其垛位、堆存量、含水率以及对应的料机舱开启和关闭的状态,我们都可以及时监测。”工作人员称。
此外,黄骅港还在翻车机区域、堆场区域、码头区域、港区厂界布置了18套TSP(总悬浮微粒)在线粉尘监测设备,用于检测空气中直径在100微米以下的总悬浮颗粒物浓度。相关数据在智能管控平台可实现实时更新。
“不用去到现场,港区各个地方的空气质量情况也尽在掌握。”据介绍,当粉尘检测的数据达到国标限值的30%,系统会出现黄色预警;当数据达到国标限值的50%,系统会发出红色报警,向区域负责人推送短信,并同步调整抑尘洒水档位、作业流量等,防止粉尘扩散。
“对煤炭港口而言,污染严重本就不利于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国能黄骅港务公司作为央企,又位于港口密布的渤海湾,更要走出一条绿色道路。通过一系列措施,我们成功摆脱污染严重的标签,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带动周边企业和地区开展生态环保工作,全面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怀全表示。
黄骅港环境改善的背后,离不开当地海事部门的支持与协作。记者了解到,自河北省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相关政策实施以来,沧州海事局积极联合科研单位和港口企业开展船舶尾气遥测系统建设研究,并推动河北省首套船舶尾气遥测系统于去年7月在黄骅港煤炭港区上线运行。同时,为减小拖轮生活污水对近岸海域海水水质的影响,在沧州海事局的推动下,国能黄骅港务有限责任公司、沧州渤海新区港兴拖轮有限公司先后于2020年11月、2021年1月完成拖轮有关设施及管系改造,开始实施生活污水排岸接收。
为减少船舶靠港期间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沧州海事局向码头业主单位宣讲岸电建设政策和要求,帮助其协调解决岸电建设及使用过程中问题和困难。2022年,黄骅港煤炭港区19个已投产泊位全部完成岸电安装工作,率先在国内实现码头高低压岸电综合布局全覆盖。
来源:中国环境
作者:韦璐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