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旅游攻略

广州丹水坑风景区游玩攻略简介(丹水坑杨四将军庙广州市黄埔区南岗)

沈芳蕤 2023-11-17 05:49:14

摘要:丹水坑杨四将军庙--广州市黄埔区南岗李灶生(自己改名)2023年1月13日写于2020年4月12日在广州市区内去丹水坑风景区公交出行十分方便,只要在(中山大道)BRT公交站乘BXX路公交车到夏

丹水坑杨四将军庙--广州市黄埔区南岗

李灶生(自己改名)

2023年1月13日写于2020年4月12日

在广州市区内去丹水坑风景区公交出行十分方便,只要在(中山大道)BRT公交站乘BXX路公交车到夏园BRT站转去南岗方向的公交车,在丹水坑公交站下车,然后到马路对面公交站转乘397路公交车直达景区门口,景区门票10块钱。也可以走路,路程约1.5公里,沿丹水坑路走约0-20分钟。

风景区占地1200亩,自然景色优雅,灵气万千,山势雄伟,大树参天,古荔成林,奇石洞天,泉水潺潺,野花常开;杨四将军庙还被广州市文化局内定为文物保护单位,是开发和发展旅游区之风水宝地。共规划为铜鼓山景区、休闲度假区、丹水湖景区、体育活动中心区、商业服务区和娱乐活动区等六个功能区。位于铜鼓山自然保护区内的杨四将军庙人文景区已于1995年10月重修并对外开放。

下了公交车,我独自一人顺着路从丹水坑的牌坊走去,两旁绿树成行,有一点幽幽的情致,路却很长,还没进到景区,在路的两边有很多古树。都是龙眼、荔枝树,也有很多菠萝蜜,我来这里是7月2日,树上结了好多菠萝蜜(杨四将军庙里面也好多菠萝蜜)。

这里也是广州五十一区野战基地。

在景区还有丹水坑景区古荔枝林步行区。

这酒店以前经常来吃饭,但就是没有进去了解杨四将军庙,也只是偶尔走走。不像现在专门来了解杨四将军庙的历史。

我独自一人顺着路从丹水坑的牌坊走来,两旁绿树成行,有一点幽幽的情致,路却很长。

还没到庙前,就看到一个大大的锦鲤池,池里水清鱼跃,十分壮观,是大小朋友喜爱的地方。

池塘的另一边,原是一片别墅区,现在已闲置了,从别墅外观看,当年这里也是环境优雅的休闲度假胜地。

别墅的周边,已开垦成菜地,种有许多蔬菜瓜果,还闻得山边丛林深处有鸡叫狗吠,这些也许就是景区边那些美食农庄的优良资源吧。

我来的很早,到这里是早上8点半钟,杨四将军庙还没开门,但有工作人员在门口的值班室,我问她们几点开门,她们说就开门,于是就开门给我进去游览了,谢谢她们。

庙门是经典的牌坊建筑,对联也是寺庙常见的那种,两边对联:丹水展新容看鹤影岚光似顿生仙风道骨,青山留旧迹听松声泉韵更平添佛力禅心。

进门的左边是索笑亭,亭旁边是个大石头,上面用红阴刻用红漆写“净凢”两字。

索笑亭与两个大石头。

寺庙倚山而建,从山下看层层叠叠,从山上看坐怀拥谷。在牌坊后面正中是个很大的弥勒佛(俗称笑佛)塑像。

上几级阶梯中间就是杨四将军庙香炉。

杨四将军庙牌坊及大门。

再上去就是杨四将军庙佛迹洞。这里有个铜像抱着一个元宝,也许这就是财神爷?

龙洒钵像个锅一样,铜做的,手在水里洗一下,然后用手去摩擦钵的两个耳朵水面上就会泛起一些波纹,如果用对力道的话,钵里的水还会跳出来,产生很多水花。

介绍说:龙洒钵是我国古代道家健身养生的器皿,用手轻轻擦钵耳,钵内盛水便会溅起如珠似的水花,收到娱乐健身之效。龙洒钵后被引进宫庭,作为宫娥妃嫔娱乐健身、美容之用,深受皇室欢迎。

泛荷池是丹水坑古八景之一。

泛荷池墙上的瑶池会壁画。

。池内种满荷花,山风吹来,荷叶轻轻拂水面,有如小舟泛水,香气袭人,因而取名泛荷池。

右边有块大石头上写着“探炫”2字。

杨四将军庙的面积不大,宽9.5米,深18米,高约9米,分为前中后三部分。

前部分是大门与楼阁,门额上刻有“杨四将军庙”五个大字,门两边刻有突字的对联,上联曰:“将就丹山圣灵庙”,下联曰:“军临矽井显神宫”。门额、对联均为石刻。

杨四将军庙。相传杨四是湖南长沙人,七岁成神,在斩除作恶多端的无义龙之后,被封为将军,是长江流域供奉的镇水驱瘟神仙。

后来广州闹瘟疫,宏岗村民徒步十多天赴江西省请回杨四驱瘟,瘟疫立止,于是村民建庙供奉,现在香火也十分鼎盛。

杨四将军庙景区内,还有财神庙、华佗庙、金花庙、文武庙、土地庙、仙源庙,佛迹洞,丹水龙泉,丹砂井,仙人脚印,十八福地等景点。

这里竹木相映成趣,石多景奇,曲径清幽,在十八福地里寻找十八个福字,乐趣多多,你可不要身在福中不知福哦。

杨四将军庙介绍:建于清朝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颇具岭南特色。杨四乃宋代湖南长沙人氏。传说七岁成神,曾斩作恶多端的无义龙(掘尾龙)后,被封为将军,能镇水驱瘟,长江流域供奉者众。清末,广州闹瘟疫波及南岗一带。宏岗村民徐景良率十三个村民,徒步十多天到江西省请回杨四驱瘟,瘟疫立止。嗣后,村民建庙供奉,祈求吉星拱照,福寿康宁。

广州丹水坑风景区景色优雅,灵气万千,山势雄伟,大树参天,古荔成林,奇石洞天,泉水潺潺,野花常开,景区位于广州市黄埔区南岗镇内,区内以林木、果树为主,其间点缀有佛迹岭、佛迹洞、丹水八景、铜鼓鸣石、杨四将军庙等众多历史文化古迹,另外还设有丹水广场、丹水公园、农业观赏园等,是一个将自然保护、历史文化古迹及各种人文景观融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区。

丹水坑风景区占地1200亩,共规划为铜鼓山景区、休闲渡假区、丹水湖景区、体育活动中心区、商业服务区和娱乐活动区等六个功能区,与黄埔军校、南海神庙(菠萝庙)相呼应,是集名胜观光、体育娱乐、会议、消闲度假于一体的广州旅游重点景区。

整个杨四将军庙是卧坐在一处小山坳里,背靠悬岩峭壁,巨石嶒空,崔巍欲扑;周间密林荆丛,绿茵苔藓,泉水叮咚。尤其是庙后一处清净林坞,鸟语花香,幽深踪迹,真是修仙避世的好地方。入门后有一阁楼。中部分为天井,天井靠后有一水池,水池上方有一石雕龙头,它接着佛迹岭清泉,龙口终日流水,信徒称之为“圣水”。

丹泉壁画两边的对联是:躍海腾珠灵通雷电,兴云播雨泽润山川。

丹水龙泉解说碑。

这里威武霸气,很有历史感,有点像古代电视剧里面的,场景,听说这里,还拍过电视剧,不知道真的假的。

主殿供奉的是杨家将军和道教的神明。神像都很清伟,描着彩,是威严而清朗的,与一般寺庙厚重庄严的感觉不大一样,两旁的墙上另画着工笔的二十八星宿的图案,非常精巧,落笔细致传神。

杨四将军大约是明朝文官的形象,却穿着将军的金甲,斜披着的紫袍刺绣着金龙。杨四将军挑眉嗔目,面色肃正,五绺长髯,仿佛正在审视着来往芸芸众生之间的魍魉鬼魅。杨四将军丝毫没有仙家道士的风范,倒是一派文人气质。

杨四将军颠上面的牌匾:“将军宝殿”。

左边是仙姐仙娘神像。

杨四将军庙。

杨四将军神像。

天井两旁为东、西两厢房。后部分安放杨四将军神像,供人拜祭。由于庙是依山建造,这部分的地面与前部分的阁楼同样高。庙侧有一小厨房。庙的前面是空地,种有花草树木。庙外的水濂洞口还有小亭。

相传在建庙的时候,神即乩示,会有吉人前来题写庙额及对联。不久,增城县有个文举人关某来此游览,神即降附其身,以“扶乩术”洒墨挥毫,最后题“大净关某御笔”。

写完后,随即苏醒,礼辞而去。庙额、对联、题款即由名工刻石。后来,文人墨客在洗耳石上刻上“洗耳”二字。

在水濂洞口刻上“丹水水源”及“丹坑”等文字。由于此石刻,所以这里又叫“丹水坑”。杨四将军庙建成后,这里成了远近闻名的地方,吸引着无数人来此游览、拜祭。

杨四将军庙大门东面就是土地庙,土地庙的对联是上联:公公十分公道,下联:婆婆一片婆心。

土地庙又称福德庙、伯公庙,中国民间供奉土地神的庙宇,多为自发建立的小型建筑,属于分布最广的祭祀建筑,各地乡村均有分布,以至凡有民众居住的地方就有供奉土地神的地方--土地庙。土地神源于远古人们对土地权属的崇拜。土地能生五谷,是人类的"衣食父母",因而人们祭祀土地。

从这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去就是佛迹洞、仙源庙、神仙脚印、十八福地。

小路边的斑竹。

土地庙上去就是仙源庙,仙源庙供奉和仙、合仙、齐天大圣,象征精灵活泼、和和睦睦、合家康宁、夫唱妇随、家和万事兴。

仙源庙更是我所见过寺庙中最为有趣的一座,也是最为离谱的一座,因为它所供奉的神仙是一个奇妙的组合,和仙、合仙和齐天大圣。

雷公脸的齐天大圣黑帽黄袍金甲,一副文武俱备的打扮,端坐在高背椅上,神情丝毫看不出任何滑稽。想来齐天大圣供在庙里,民众也要给他一个神仙的模样。合和二仙的模样和装扮,就像节庆日里串场搞笑的大头娃娃,眉开眼笑,很是喜庆。

庙里有介绍是这样写的,齐天大圣代表精灵活泼,合和二仙代表,和和睦睦,合家康宁,夫唱妇随,家和万事兴等,反正都是寓意着最吉祥最美好的那些心愿。

仙源庙两边的对联是:无名三界外,造福五行中。

仙源庙牌匾。

丹水仙源摩崖石刻。

丹水仙源乃丹水古八景之一,昔日有一泉水像溪流从石上流下,酷似花果山之水帘洞,后因地貌改变,泉瀑消失,小溪成了“一线下”之奇景。丹水仙源四个大字乃古人手跻。

丹水坑摩崖石刻。

上山小路。

丹水坑方台亭。

佛迹洞即海光禅寺,在仙源庙一侧,仙源岩后,是由海光禅师在道光庚子年,也就是公元1840年,率领弟子凿岩而成的一个石洞。

洞中供奉弥勒佛、观音菩萨、十八罗汉等,乃正统佛教道场,全盛时期有僧人十数名,弥勒佛是佛教之大宗教中的六大菩萨之一,佛祖之继承人。

佛迹洞之卧佛,乃广州地区最大之石雕佛,造型生动慈祥,笑容可掬,传说抚摸卧佛可图吉利,万事如意。

可见庙宇的规模之小,精华所在全在这一洞。洞上巨石处有一座四角小石亭,中有一面铜钟挂在梁上,亭檐有匾写着海光禅寺。

从这块寺匾上也看得出来,这座寺庙当年该是如何的精巧天成,别有洞天。

当年海光禅师把寺庙建在杨四将军庙旁,不只是有意还是无意,不知是看中了这里的幽静奇秀的环境,还是瞅上了这里道场的香火旺盛,反正是佛教的寺庙建在了道教的道场旁。

这不佛家的齐天大圣也和道教的合和二仙,也拉着手跑到一个大殿里,被后人前赴后继的供奉。

佛迹洞当面便是一尊与山石几乎混为一体的弥勒佛雕像,侧卧在石床上。

这尊弥勒佛像造型慈祥生动,笑容可掬,妙趣横生。尤其那一弯上翘的嘴角,笑眯眯的眼睛,很有动漫的效果。

弥勒佛身后是一间小佛堂,简单的陈设,简易地供奉着观音菩萨和海光禅师的塑像。倒是站在弥勒佛身后,不足一尺的鎏金韦陀像,很有些与众不同。

主殿的西门出去是桃花园,小径两旁现在尽管是一株株枯枝,但想来到了春天,桃花满树,清风徐过,落英缤纷。

沿着小径拾阶而上,桃花园的尽头是四座小庙(财神庙、华佗庙、金花庙、文武庙),供奉着金花娘娘、文武二神、财神爷和华佗。

风水石。

许是没什么人的关系,很安静,我一人徜徉在其间,就像走在一座小小的苏州园林里,也像时光倒流的梦境。

西边的桃花园。

文武庙是我佚今为止所见独一无二的庙,因为里面并排供奉着孔子和关公,而且关公的座椅还要比孔子的高,形象也更加生动,大约是这里的人们崇尚关公要高于孔子的。

文武庙建于清代,一九九五年由丹水坑古迹修复开发理事会重修。庙内供奉文昌帝和关帝,乃文武双全,文才武略之象征。

文武庙文武帝君神像。

文武庙进门的左边小房里面存放好多神像。

文武庙牌匾。

金花庙建于清代,一九九五年由丹水坑古迹修复开发理事会重修。庙内供奉金花娘娘(又称十二奶娘)和太岁。金花娘娘身边有十二个童子童女,被称为中国之圣母。

金花庙

财神庙建于清代,为我国民间庙宇之一,供奉财神爷和福星、寿星、传说祈求福寿三星,可财运享通,五福临门。

华陀庙建于清代,一九九五年由丹水坑古迹修复开发理事会重修。庙内供奉乃三国名医,死后被封为“玉封万寿医灵大帝”。人们崇尚华佗医德高尚,医术高明,故立庙供奉。

华陀庙华陀神像。

华陀庙大门对联是:青囊日暖仙林杏,丹灶姻浮橘井泉。

第一泉,也被称为丹砂井。丹砂井乃丹水古八景之一,始建于明代,是丹水坑泉头之一,常年清泉汩汩,水质甘美,有良好之保健作用。

丹砂井与丹水仙源、方壶亭、泛荷池、绿荫深处等同是丹水古八景之一。井始建于元代,是丹水坑泉头之一,常年清泉汩汩,水质甘美,有良好之保健作用。

丹砂井旁边直接上山,山上花不多,却有许多竹子,春晚秋夜,听到竹风的声音,发人清思,难怪前人曾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山上错落着许多大块的岩石,寺庙的修复者因地制宜,巧妙构思,在这些大石头刻上了十八个“福”字和八只蝙蝠,起名 “十八福地”。

因时间还早,我决定在这里找一找这十八个“福”字。

但找来找去,把这个方圆不足百米的山坳上下左右转了个遍,就连十几米高的巨石也爬了,无人踏足的草丛也走了,仙源岩和佛迹洞都找了,却怎么也凑不齐这些福和这些蝠。

虽然十八福字,用了真草隶篆等十八种笔体来写,但是看多了,眼睛也就花了。看哪个都好像见过,又好像没见过,数来数去,总是数到十个以上便乱了套。

那些蝙蝠更是不好找,几乎所有的曲折小路我都走了,几乎所有山石崖壁我都看了。

忽然我停住了脚步,由自笑了起来,看来我的福气还没完,福运还没有到头。

原来前人弄出的故事,不尽然是一种结果,找到了凑齐了是一种说法,没找到凑不齐也有一种说法。

但是两种说法归根结底都是给人以美好的心愿,美好的企盼。后来,我看了有一文章说过这样一句话:好亦好,坏亦好,看好亦好,看坏亦好,此好好也。看来这位写文章的老者是红尘未了的仙道,还是深的老子道德经之精髓的。十八福地树上的菠萝蜜结了好多。

从十八福地往佛迹洞的山路,此刻因雨水冲刷而显得格外湿滑,我只好趋步而行。

佛迹洞即海光禅寺。

指示牌。

在佛迹洞即海光禅寺上面是仙人脚印。

仙人脚印位佛迹洞即海光禅寺顶上之巨石上,相传何仙姑从东樵(罗浮山)到南海朝拜观音,路过丹水坑,被灵气万千的景色迷住了,第五步就踏在佛迹洞之巨石上,留下了“仙人脚印”,还有“仙人床”、“天南宝鉴(镜)”,何仙姑离开时还回头顾盼。第六步落在沙步村“马骝岗”上,据说现今的鹿步村因此而得名。

鹿步司的名称未见文字记载。鹿步司境内有条自然村叫鹿步村,按人口、地域不算最大,为何独标为鹿步司署呢?可能与一个传说有关。鹿步村前有一个山岗,山虽然不是很高,山顶又平缓,但却有一个仙人脚印。相传八仙中的何仙姑由增城往南海朝拜观世音菩萨时,从增城去到丹水坑卧佛洞顶的大石为第五步,留有巨大脚印,而另一只脚却跨到鹿步村的山岗顶上,为第六步。为此仙迹在民间传开,天长日久六步就演变成为鹿步,鹿步司衙门以所在地鹿步贯名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在仙人脚印的上面就是佛迹洞天上山的山门,上山的石阶处有一道天青色的围墙,敞开的月亮门洞,上面有白底金漆四个字:佛迹洞天。门两边题写着一副对联:山留佛迹经千载,路入仙源又一层。字词俱佳,也道出了意境。但是,这里过去并不是佛迹洞,而是上山的小路。我看到了月亮门洞边立这一块牌子“禁止登山”。但因放到路(阶梯)的下面,于是我就不管那么多了,直接登山。

这座铜鼓山别看山不高,势不大,却是极其险峻的。如果没有前人修凿石阶路,大约上山是不容易的,因为就算修了台阶石板路,也是坡度非常大。想象着没有路的铜鼓山,看看两侧的巨石突兀。

铜鼓山大约和相距不远的龙头山属于一个山系,其地形和山石结构颇为相似,有着非常众多的蛋形巨石,也该是古代造山运动形成的蛋石地貌,属于广州台地的一部分。

斑纹状的花岗岩石块,或似巨蛋,或似楼屋,或似卧牛,或似佛头,形状怪异,生动逼真,令人浮想联翩的同时,一定要感概造物的奇妙。丹水坑杨四将军庙--广州市黄埔区南岗

龙头山上的巨石传说是张果老赶羊到羊城时,仙羊拉屎洒落变成,大约这铜鼓山也是的。

据说从前龙头山和铜鼓山都属于一个山系,连绵起伏,珠江流淌在脚下。后来的岁月,城市的建设开山修路,珠江的造田围滩造基,渐渐本来通连山脉割裂的七零八落。看那些地名,南岗、双岗、茅岗、西基、南基、东基等,便可以想象得出沧海桑田的故事。

陡峭的台阶穿梭在巨石之间,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根本就没有过舒缓的坡地,也罕见松软的土壤。就算那些生长着次生林和灌木的地方,也是巨石风化千万年后的贫瘠之地。半山之处有一人工搭建的凉亭,结构简单,建造粗糙,既没有美感。这座小屋亭屹立在巨石之上,北望城镇,纤毫可见,视野开阔。

因为爬山东这里有些累了,正好可以在这亭子里休息下,看看景致。因为俗话说得好,走路不看景,看景不走路。这话说的很有道理,尤其是爬山的时候,山路险峻一定要看好脚下,不然光顾了看景忘了看路,那么遭殃的肯定会是皮肉。

走路看景,恰似走马观花,停下来放松了,山山水水,景致入目,才能够触景生情,平生出无限感概。铜鼓山真是一座石山,巨石嶒空,应接不暇,欲飞欲坠欲摇欲落,似羊似鹰似虎似人,千姿百态,惊人心魄。尤其是那些仿佛镶嵌在石崖滴水间的大石块,一个比一个危险,一个比一个遥远,一个比一个孤独。

这些亘古伫立在这里的巨石,与日月同辉,共山河壮丽,惯看日出日落潮来潮往,感触历史更迭世态炎凉,披大自然风霜雪雨之衣,造顽石灵韵透彻之心,早已锻造成了女娲可以补天的有用之石,只是暂且栖身这里,等待哪位多事的人儿把它带入到人间,幻化出一段可歌可泣的红楼故事。

一个人来到山间,爬山寂静联想的太多了,心情忽然像雨天飘飞的雨丝一样,有些潮湿有些连绵。这种情愫是平日里人多爬山涉水没有过的,大约只是因为在空寂的山,一个人的世界里才有的。

可惜院落和山谷里面没有成泓的水,总觉得没有水就少了些许灵气和静谧。但这也无关紧要,重要的是在这浮躁的生活里还有一个这样的去处,让人分外平和。也许就如我所相信的那般:安静并不是波平如镜,而是一滴水落下泛起的一圈圈涟漪;并不是毫无声息,而是喧嚣过后归复的宁寂。

一路爬着山,一路寻找着雕刻的痕迹,算得上寻圣入幽了.在熙熙攘攘的城市里住久了,来到这里就觉得很是悠闲惬意,风景如画,步步有惊喜,呼吸着山里的空气,感觉心情十分舒畅。

有时一个人,一座山,一座庙,一段路,一段情,与山相伴,春看抽芽秋看落叶,夏玩溪流冬读诗书,闲来上网呼朋唤友,拉拉家常,侃侃大山,吹吹牛,调调笑,也是足矣。铜鼓山虽小,却精致可人,就像是匠心独运出来的一个山水小盆景,该有的都有,该美得都美。

铜鼓山的山顶是一块体量巨大青色花岗岩石,因千万年的雨水冲刷,风霜雕蚀,而光滑闪亮。如果不是后人凿了石路,应该是很难爬上去的。站在巨石之上四望,北面的萝岗在云雾见轻描淡写处一道黛色,南面脚下便是清晰可见的南岗街道的高楼大厦。

西面隔着开发大道便是我最常去的龙头山,此刻因为斜风细雨的滋润,显得格外清秀。东面是我只去过一次的荔联街道,那里过去便是增城了。

铜鼓山顶巨石之北下,有林木幽深的小路,一侧则是山势险峻,绿意间劈开的一道深谷,侧耳倾听,但闻潺潺流水之声。

其间有石级小路曲折在山脊,辗转在山里。看那石级大多残破损坏,有的竟然跌落到断崖处,以至于露出泥土的地方,滋生了许多灌木,开着一种浅浅蓝色小花。

我的直觉告诉我,这是一条久远的山路,也是一条废弃的山路。所以我围着山顶巨石转了两圈,还是决定顺原路返回,千万不可冒险不走回头路。

爬山不走回头路,这也许是我的习惯,但是这一次我放弃了这种近乎强迫症的意念,老老实实呆够了,看够了,走回头路了。铜鼓山沿小路下山。

丹水坑杨四将军庙前的池塘,池塘边的酒店,池塘边的果园。出丹水坑杨四将军庙后就下起了暴雨。等了一个多钟暴雨才停。这姑娘也在这躲雨。

南岗、沙步、鹿步、塘头、生活区、丹水坑从前的印刻此时好像就在眼前,几十年后旧地从游却已是物是人非。铜鼓山还在,丹水坑还在,杨四将军庙也还在,我年轻的心还在,只是我的头发已经开始斑驳了。许多时候,故地重游,常常会有许多感概,而我却不想让自己惆怅,只是悄悄地来过,又静静地离开。

(0)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