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旅游攻略

南港展览馆旅游景点攻略(台北中央研究院印象AcademiaSinica)

沈芳蕤 2023-11-21 01:16:00

摘要:台湾中央研究院位于台北市南港旧庄,这里是一片山间谷地,三面环山,周围居民不多,显得十分幽静。我从西门搭捷运先到南港展览馆站,然后从这里换乘公交车到达中研院。如今南港地区正
台湾游记:台北中央研究院印象 Academia Sinica

台湾中央研究院位于台北市南港旧庄,这里是一片山间谷地,三面环山,周围居民不多,显得十分幽静。

台湾游记:台北中央研究院印象 Academia Sinica

我从西门搭捷运先到南港展览馆站,然后从这里换乘公交车到达中研院。

如今南港地区正在开发之中,有新建的南港展览馆、捷运车站和一些正在建造中的大楼。

我先去参观了中研院外的胡适墓园,然后下山从南面的院门进入中研院,奇怪的是那里根本没有保安盘查行人,这令我一时有些不太适应,在大陆这样重要的单位外人是不可能随便进入的。

中研院是1949年国民党政府兵败时仓促迁往台湾的,跟随到台湾的只有两个研究所:历史语言研究所和数学研究所以及一些图书、文物、仪器、设备等,其余的十余个研究所都留在了大陆未走,中研院架构实际上已经解体,直至1954年经由代理院长朱家骅多方努力才在南港的旧庄寻得一片空地开始复院工作。

中研院最早恢复的是傅斯年领导的历史语言研究所,这个所建制比较完整,然后是新建的植物研究所近代史研究所民族研究所经济研究所等等。如今的中研院已经是以理工类为主体的科研机构,许多领域的科研成果在世界上颇有影响力。

不过,在中研院院区的南部,也就是当年“旧庄”这片地方,仍然是以人文、经济类的研究所为主,这反映出当年中研院在台湾复院时的过程。

我首先参观了胡适故居,然后转去参观傅斯年纪念室。当我走到傅斯年图书馆前面时里面的一个保安走了出来,我没有图书证和工作证,这不禁使我担心他会否阻止我进入呢?结果他挺友好地招呼我进去参观。

参观完毕,保安大哥还为我热情地介绍了一番中研院内其它值得去看的展览馆,除了对面的历史文物陈列馆,还有蔡元培纪念馆都值得去,他说院内展览馆疫情期间大都关闭了不知现在是否恢复,还特地打电话去帮我询问蔡馆是否已经开放,可惜电话那一端无人接听。

我去历史文物陈列馆的时候吃了闭门羹,刚好赶上了当天闭馆休息。保安大哥说这个展览馆的藏品不亚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特别是一些青铜器都是精品。这些文物藏品应该是当年傅斯年的历史语言研究所收集的,他们都是考古领域的行家肯定是眼光独具。我错过了一个难得的机会,只得悻悻离开。

蔡元培纪念馆位于院内中部东边的小山坡上,我徒步过去发现旁边有一个咖啡厅,里面坐着一些读书人,还有几个人坐在那里聊天和喝咖啡。

蔡元培纪念馆位于院史大楼内,我到达那里的时候果然是大门紧闭,而且楼内其它院史展室也都不开放,我又错过了一个参观的机会。

蔡元培可谓是中国现代教育体系的奠基者,实乃民国时期一位传奇人物。蔡元培(1868年1月11日—1940年3月5日),字孓民,出生于浙江绍兴一个富裕的钱商家庭。17岁成秀才,25岁中进士,殿试后被点翰林院庶吉士。戊戌变法失败后思想走向革命,于上海创立光复会,后与孙中山合伙成立同盟会,为民国四老之一。

蔡虽翰林出身但志向是办新学、办报纸,启民智,以现代教育改造中国。1907年蔡先生赴德国留学,入莱比锡大学研读哲学、美学、心理学和民族学三年。辛亥革命后应召返国任孙中山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长、袁世凯北京国民政府教育总长,后转任北京大学校长,引入陈独秀、胡适、辜鸿铭、梁漱溟等学术大家人任教,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废除学长制改为院、系,改学年制为学分制,设立学术研究机构,实行男女同校等等,将北大改造成中国最重要的学术研究中心。从某种意义上说,北大没有蔡元培不过就是一个输送留学生的预科学堂。蔡元培后来弃官再次赴法国留学,在里昂参与创办中法大学组织中国青年学生赴法勤工俭学,周恩来、邓小平等大批共产党领袖都是其中的受益者。

蔡先生在教育之外的另一个贡献是于1928年在南京创立中央研究院,建立起中国现代学术研究的系统。他先以史语所、地质所开始,陆续开设理工学科、社会科学、生物医学等研究所。中研院在发展过程中曾因抗日战争、国共内战中断,至1948年才选举出第一届院士共81人,这批学者几乎囊括了当时中国最优秀的学术人才,代表了中国学术研究的最高水平。根据中研院章程,院士选举仅以学术成果为准绳不问政治倾向,候选人名单中的郭沫若、马寅初有明确的亲共立场,身为评议员的胡适、傅斯年在几轮投票中仍将票投给了他们。

1949年国民党溃败台湾,第一届院士中有58人选择留在了大陆,占73%,只有9人去台湾,其余12人则滞留海外,已经无法召开院士大会,直到胡适回到台湾主持中研院时,才补充选出新的院士并建立了一个更加完整的选举制度。

中共建政后以留在大陆的中研院各研究所为班底组建了中国科学院,英文名继续沿用Academia Sinica。中科院自1955年开始改采苏联模式设立四大学部任命一批学部委员,留下的中研院院士中有46人成为首届学部委员,12名未能入选者大多为人文学科的院士。在随后的历次政治运动中,大约只有郭沫若、华罗庚、李四光等人未受过批判和冲击。

根据中研院组织法,院士为终身名誉职务,所以中研院从未将留在大陆的第一届院士除名。大陆改革开放后,1992年吴大猷院长邀四位第一届老院士访台,为其补发院士证章,反映出依法办事的精神。

经历了国共内战的社会巨变,大陆与台湾相隔完全成了两个不同的世界。当初只有史语所、数学所两个研究所和四分之一的院士去了台湾,但中研院在台湾随后的年代里一步步地恢复和发展。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开始满血复活,至八十年代中国重新打开国门时,台湾的科技水平甚至人文研究水平都超过了大陆。

在中研院北门外广场矗立着一座雕像,站在高台上的那个人正在那里得意地着看着自己小心呵护的这个精英机构,除了出地、拿钱、给物外,他很少干预这个机构内部的运作,学术上的事情就让学者们自己去做,即使是对胡适、傅斯年之流鼓噪“民主”、“自由”恨之入骨,也只是写在私人日记里隐忍不发,未完再续........

#记录我的2023#

(0)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