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士镇(江阴地名故事华士)
沈芳蕤 • 2023-11-22 06:25:53 • 次
地名,是历史的产物,也是城市的记忆,蕴涵着不可再生的文化积淀,其历史信息、传说故事、文化内涵,是见证一个城市历史的“活化石”。
江阴地名源远流长。江阴有7000年的人文史、5000多年的文明史,3800年的筑城史,2500多年的文字记载史和1400多年的街坊史。为了让江阴人更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从6月22日起,推出《江阴地名故事》系列推文,充分挖掘江阴古地名中蕴藏着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内涵。
下面,让我们一起沿着那些熟悉的地名,去追溯江阴的人文血脉,走进江阴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华 士
华士先后称花墅、华墅、花市、华市,又有别称“龙砂”,地名的演变成了华士的一部地方史。
商末,泰伯携二弟仲雍禅让来南方,建立句吴,时称“荆蛮”,华士地处句吴北境。春秋,吴王夫差游猎过华士,发现龙、砂两山树木葱茏,山坡野花灿烂,风光十分秀丽,留连忘返,曾在山麓结庐种花,称花墅,这是华士最早的地名。因“花”与“华”在吴语中近音,意义相近,又称“华墅”。宋、元、明时,华士时称清化乡。明弘治年间,华士始有华墅村记载。那时华士地区盛产棉花,华士由一个小村逐渐形成繁华的棉花集散地,成了交易市场,因此华士又有花市之称。清陆石麟写《龙砂续八景》以山南华墅为主题,故华墅又以“龙砂”为别称。明嘉靖年间江阴设12个镇,华墅镇在内。从此华墅一直沿用到1949年后。期间,民间一度将“华墅”改作“华市”,但无文件批复,沿久成习。
▲华士镇文星塔、凝秀桥旧貌
1965年10月19日,“华墅”更名“华士”。为什么要把漂亮又有浓厚历史积淀的华墅改为华士?有人这样解释:华墅的“墅”笔划繁多,写起来十分费劲,容易写错,干脆就写成同音的“士”,方便又快捷;也因为有人把“墅”误读为“野”,读成“华野”。
▲华士镇人民路旧貌
华士北倚龙山、砂山,山之南北胜景诸多。泰清河穿越镇区,河水清清,两岸街道整洁,商铺鳞次栉比,素有“小小华士赛苏州”之说。明代华士砂山西南部有“桑溪八景”,砂山与白龙山之间偏北有“花园十景”;清乾隆至清末,华士有“龙砂八景”“龙砂续八景”。江阴《民国续志》设“园林”篇目,载宋至清华士多处私家园林。《龙砂志略》专辟“园墅门”,载历代华士二十多家私家花园。民国王维屏《江阴志略》载:“江阴四大镇(杨舍、青旸、华墅、周庄),惟华墅有山林之美景。”自有记载的历史以来,华士先后有寺、庙、庵、殿百余座。为纪念抗清英雄阎应元,乾隆中期华士百姓在砂山东峰三仙坛文昌阁内建阎公祠,塑红袍乌纱的阎公坐像一尊,以表彰阎应元的抗清功绩。这些众多的名胜古迹,提升了古镇的文化内涵。
▲砂山全貌
华士历代文人墨客甚多。宋末至民国年间,有记载的艺文辑目达数百卷。较有影响的文人有宋末元初陆文圭,被称“宗师文圭”,著《墙东类编》(20卷)。明代贡斌、贾安甫、贡修龄,明末清初陶孚尹,清代赵曦明、赵臣瑗、贡震、吴楷、王堃、陆石麟、陶文炜、姜大镛、王润生、王家枚、张洵佳等都留有脍炙人口的诗文。陆石麟等的《龙砂续八景》、张洵佳的《华墅祝枝词》、王润生的《华墅咏古》等皆为传诵华士风情的佳篇。
▲自由街旧貌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清末藏书家、出版家、史学家、文学家和诗人王家枚(1866.11一1908.1),光绪二十年秋,王家枚参加乡试中举人,二十二年,父亲病逝,王家枚在华士服孝。其间,他根据乾隆、嘉庆、咸丰、同治等年间的江阴邑志和各姓家谱写成《龙砂志略》。《志略》共分地理、山川、田赋、公廨、祠宇、古迹、风俗、选举、艺文、人物十个门目,全书洋洋洒洒十万字左右,鲜活地再现了华士千百年来的人文地理,是不多见的地方志传世之宝。
改革开放以来,华士经济文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飞速发展。2001年,华士镇与陆桥镇合并,建立新华士镇,先后获全国文明镇、国家卫生镇、全国百强镇、中国十大特色名镇等称号。
▲华士镇夜景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